此站可租售,需要聯系
qq:930006181
發布日期:2019-07-25 09:59:22 訪問次數:3325
他在童裝市場摸爬滾打20年,不斷觸摸市場命脈,據其搏動想出應對之策。被逼出來的他如今年銷售額達450億元。
1998年,28歲的馬偉忠聽說整個織里都在賣一條小裙子,銷量很好。生活在湖州市區的他跑到鎮上一個朋友家,發現對方一天就能賣出500多件,供不應求。
此前四處打工卻入不敷出的馬偉忠很激動,他看到賺錢的機會,也想試試看。借了2萬元,再賣掉一輛摩托車,馬偉忠籌來一點創業基金。在織里鎮上租了個門面,買進5臺二手縫紉機后,他和妻子開始按照熱銷裙子的款式裁布縫衣。一開始,小裙子的銷量不錯,生產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。他們雇來5名工人,縫紉機不斷地運轉,針頭底下的衣服過了一件又一件。第一年,夫妻倆賺了5萬元。這幾乎是他們此前打工時一年收入的十倍。
1999年,他把店搬到商業街三層小樓里,一樓銷售,二樓生產,三樓是員工宿舍。這是當時織里普遍形成的“前店后廠”生產模式。這一年,他又賺了10萬元,比第一年翻了一倍。與此同時,隨著創業者的逐漸涌入,當時織里的童裝行業呈現爆發式發展的趨勢,全鎮生產總值也從1998年的5億元左右增長到1999年的15億元。
對市場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并有著敢為人先的勇氣,可以說是馬偉忠身上較為鮮明的特點。創業初期,早在大家都用腳踏車運貨的時候,他就意識到必須改變運輸工具,在周圍人質疑之下,于1999年買了一輛雙排座的小汽車,用來運送物料和成品。這提高了他的生產效率,也降低運輸成本。
2003年,雖然馬偉忠已經和大多數企業一樣,結束了“前店后廠”的生產模式,擁有新的大廠房和近百名一線縫紉工,但他已經意識到,經過十年的爆發式發展,織里的童裝產品供大于求,以往的賣方市場已經變成買方市場。為了在遍地開花的童裝行業中脫穎而出,獲得更多主動權,維護住客戶,馬偉忠決定調整銷售方式,不再進行簡單的批發,而是開始注冊品牌,將自家的童裝產品以專賣的形式出售。
15年來,他在全國20多個城市經營著200多家專賣店。適應市場。適者生存。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,正是因為馬偉忠不斷的改變著自己的銷售模式,勇于創新,他在這個大市場環境下生存了下來。所以不難看出來在童裝這個市場上不進則退,從業的人是很多,但是賺錢的除了是肯吃苦的動腦子也很重要,眼光要長遠善于把握住市場機會才能在童裝產業上走的遠走的長。
上一文章:現階段加入童裝行業大家會遇到哪些問題
下一文章:代理童裝這塊,貨源渠道應該怎么選